第10章 武安君李牧_祖龙赤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章 武安君李牧

第(3/3)页

县就是他的封地。这样,李家得到了两块封地,一个在柏人,一个在武安,一北一西,都是边防要地。而李牧手中还握有重兵,被赵王任命为大将军。但偏偏这个李家,还跨国当官,跨的这个国,还是秦国!

桓齮返回河间,秦军攻略武城的进展并不顺利。这时天气开始转暖,秦军遂放弃攻城,只在已经攻取的地域据守。赵军也默契地撤回部分士卒,到田中耕种。桓齮和尉缭返回洛阳,只留杨端和平定新攻取的邺地,推行秦法。

其实,早在秦军渡河作战后,河内的士卒就被留下,他们这时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推行秦法。春耕开始后,秦法已经完全在秦国占领的土地上推行开来。大部分秦军返回邺城、安阳、朝歌等大城邑驻守,只在要害之处依形势留下数千士卒。

长城内的赵军依然不敢松懈,因为长城外就是十万秦军,甚至连新征服的邺地也都服从于秦人的管辖,对前往联络的赵人抱有警惕的心态。这牵制了赵人很大一部分力量。

尽管对长城一线不能放心,但赵人还是想办法挤出力量来,耕耘邯郸周围的土地。毕竟,没胡春耕就没有秋收。哪怕是大敌当前,种地也是不可少的。

李牧将他在边地的做法带到平原,在呼沱水流域开始屯田,并开立军市,他的军队不仅不需要邯郸的粮草供养,自己还能有富裕,能够制造、购买必须的军资。

春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隔断了争战的双方。这是一次没有盟约的休战。虽然两边的农田都转入的春耕,但双方的军队依然隔城对峙。只不过,秦军今年不需要承担耕种的任务,而赵军则不得不将种地的农民拿来填充战线。这当然对两国的持久能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桓齮和尉缭回到洛阳,向秦王报告了作战的经过,并提出下一阶段作战的方案。今年的作战,虽然没有完全夺取平阳、武城,但取得了歼敌十万的巨大胜利;与李牧的争战在预算之外,是桓齮自行决定的作战,战果不计,只计算战损。通算下来,桓齮的战果被计为”平“,他斩首的数量抵消了未能夺取武城的失利!

不过在呼沱水流域发现赵军大部队的消息还是引起了秦王以及整个上层的注意。他们搬出山川地势图,根据桓齮的描述,找到了李牧所在的位置,以及宜安之战发生的地点。桓齮指出,宜安十分重要,是李牧的重要后勤基地,如果打破了宜安,对击破李牧集团很有帮助。

经过再三研究,秦国决定从太原发出兵力,吸引李牧离开肥城,再由桓齮攻取宜安,夺取李牧的军需粮草。

秦军对赵国的打击,也震惊了魏国和韩国,他们纷纷遣使入洛阳,朝觐秦王,表达善意。最有趣的是韩国,前段时间派郑国前来为秦国兴修水利,为秦国改造好了四万顷良田,现在又悄悄地将韩公子非的著作带来,请李斯指正。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xqq.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