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章 特为换其姓名矣
第(1/3)页
衣冠南渡之后,江东的发展便慢慢进入了快车道。或许是基于舟揖的便捷吧,南方的货物和北方比起来,类别、物品都要繁华的多。
譬如说江东的某座城里,城市的布局虽然和北边差不多,但功能布局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同样是做买卖,区域的划分却更细。
在这座城的城西,以虹飞桥为界,桥东头,是颇负盛名的鞋业一条街。种类、款式应有尽有,与后世的小商品批发有得一比。
虹飞桥东边两百步开外的地方,有两户紧邻着的人家,操持着不同的生计。一个是卖鞋的,当家的姓吴,排行老大;另一个则是修鞋的,姓王,叫王二叔。
在鞋业一条街做起来之前,吴大和王二叔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沿街叫卖。等到虹飞桥往来的人越来越多,两人都选择把自家的房子整成了前店后院的铺子,行商变成了坐商。
虽然二人从事的活有些不同,但终归还是绕着鞋打转,两家又都只是隔着堵墙,关系处理得也不错。
偶尔,吴大和王二叔还相互打趣,一个说你卖的鞋子质量不要太好,给我修鞋的也要留口饭吃;一个说你修鞋的也要留一手,不要整的我鞋子没地方卖。
不过,调侃是调侃,在虹飞桥,只要提起吴大和王二叔,都说他们俩做事地道。而且,不管是吴家卖鞋,还是王家修鞋,生意都挺不错。
至于这生意兴隆,有没有两家人联手的因素在里面,就不好说了。
不过,那个时候,总不至于像后世的某些地方,为了自己的修理铺子,专门在路上撒钉子划轮胎昧着良心赚黑心钱吧。
与这个比起来,两家人唯独有些郁闷的是,就是两家的子嗣不是很旺。吴家就一个独子,王家呢,就一个女儿。这让两家的男人都有些郁闷。
其实,不光是两家当家的郁闷,他们的浑家也差不多。看着两个孩子相互串串门,这家盼着女儿能是自家的,那家盼着儿子能是自家的。
当然,求神拜佛这些事,两家人都做过,奈何还是没有结果。慢慢的,两家都索性断了这个念想。
眼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大了,给孩子寻亲事就提上了两家人的日程。
某天,两个男人外出回来,凑巧在桥那头碰到一起,两人一边过桥,就一边聊了起来。
“我说老吴啊,你家孩子的亲事现在找的怎么样了?”
“还没呢。”听到王二叔说起这事,吴大顿时像霜打了的茄子一般,脸上的笑一下子就没了。
“该寻个亲事了啊。都老大不小了。”听到吴大这么说,王二叔像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似的。
“哎,老弟兄,你又不是不知道。像我们这样的人家,高不成低不就,难呢!”吴大一边叹气一边反问起了王二叔。“老王,闺女也这么大了,你看好了吗?”
“你可别提了。老吴,你也知道,我就这么一个女儿。还指盼着能找个赘婿。”王二叔也不由地叹了口气。
“是啊,没个知根知底的,当父母的,也难啊!”
或许两人的话都说到了相互的心坎上吧,两人都沉默了下来,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等到快下桥的时候,王二叔犹犹豫豫地开了口,“老吴啊,我琢磨了二个事儿。不知当不当说。”
“都是这么多年的老兄弟了,有什么话就直说啊,哪有什么当不当的。”
“嗯,老吴,我是这么想的。你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我家也只有一个女儿。这两个小娃娃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也挺好的。现在一个还没娶,一个还没嫁。要不,咱们俩干脆结个亲家得了,你看咋样?”
听到王二叔主动和自己这么说,吴大心里不禁一喜。琢磨着王二叔家的女娃,自己可也是从小就看着长大的,乖巧懂事不说,还很孝顺,真要能把他家的娃儿接到家里做媳妇,自己两口子老省心了。
不过,就是不知道孩子们的意思。于是,吴大就回应道,“这……,老王,你家女娃儿愿意?还有那礼钱……”
见吴大也有这意思,只是担心孩子愿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xqq.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