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七百九十七章 历史进程_神话版三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千七百九十七章 历史进程

第(2/3)页

守,对于孙策和周瑜两人,在某些不违反原则的时候举高旗,说几句好话,那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更别说辽东那边的畜牧业饲料加工厂,刘虞在那边开的大牧场能搞到这么繁荣,要说没有孙策和周瑜的搭手,那就是扯淡,没这俩人帮忙,刘虞那边圈地搞牧场的承载上限根本达不到百万,而要上饲料的话,辽东那边的产出,也是个问题。

    倒不是不够,而是刘虞要取用如此规模的粮食用于饲料的话,那必须要动用库存,这等规模,刘虞得过陈曦这边,而陈曦的平准仓,属于那种保底的东西,陈曦纵然看着刘虞的面子上通过了,也绝对不会给辽东插上三个百万级的超大牧场!

    辽东那边的承载力,以及气候条件,在当前畜牧业的水平下,是不够承载三个这种玩意儿的,而陈曦就算是释放一步的粮食库存,让刘虞去取用,也最多能接受一个百万级的牧场和当地人抢粮食吃!

    然而有了江东之后,虽说名义上是蔡瑁在卖粮食,实际上是整个江东在卖粮食,而以东南亚的产出,区区百万级的牧场算个屁,只要刘虞愿意修建依靠潮汐力和天地精气动力的饲料加工厂,那么区区辽东一地,再整出来三个百万级的牧场都不是问题。

    说句过分的话,整个幽州在桓帝年间统计人口的时候一共247.3万人,经历了动荡和乌丸、鲜卑入侵,以及公孙瓒和袁绍的大战之后,人口下降到了一百七十多万,等后面袁家迁徙,公孙家迁徙,又带走了一批人手,到元凤年的时候,这地方一共就一百四十万人上下。

    到现在人口大幅恢复,算上刘虞自带的归化胡人的特性,幽州目前一共有两百三十万人,十年间人口净增长了70%,然后说一个恐怖的玩意儿,也就是幽州按照辽东和辽西划分,辽东人口在曾经相对较少,但现在辽东扎了三个百万级的牧场!

    换句话说,辽东这地方大牲口和人口的比例能达到夸张的四比一。

    所以辽东现在开始吸辽西的人口了,从某个角度讲,这算是沿海先发优势的某种写照,刘虞的大牧场目前在研究如何能不用喂草,全靠加了鱼骨粉之类的饲料喂养,因为刘虞手下归化的乌丸苏氏发现了一个很离谱的玩意儿,那就是喂草长得慢,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喂饲料,饲料虽说比草贵点,但饲料省人力啊!

    毫无疑问的讲,这也是产业化进程,自然而然的往效率方向推动的写照,总之刘虞的牧场现在纯靠吃东南亚的饲料,甚至后续要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辽东地区的大牧场数量只会更多。

    这也是为什么刘虞经常偷偷援助公孙续,因为刘虞是真的有钱,哪怕那三个大牧场并不完全是刘虞的,但能挂在他这边,也足够说明问题了。

    顺带,刘虞援公孙续这件事,老刘家所有还活着的宗亲都是心照不宣,而且刘虞基本是明牌表示就是自己援的,问就是我和公孙瓒私交甚深,只是双方的手段各有不同,都是为了国家,当年大家都极端了。

    也正因为有大牧场,刘虞给公孙续援战马、援牛羊的时候,很是大方,毕竟是真的有底气,懂不懂超百万级是什么水平,那是老袁家想了十几年,依旧没有想明白的水平。

    然而,刘虞能达到这个水平,全靠江东,毕竟辽东那个地方,靠牧草,哪怕是曲奇专门搞出来的高端牧草都没指望,太费事了。

    再加上无需多言的交州和扬州两地,孙策这一系对于汉室的帮助非常大,给陈曦省下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汉室畜牧业、重工业、人民生活幸福度的助推器。

    要没这些优势,就周瑜那种每次来都要整点回扣,找陈曦要点返利的情况,早就该挨铁拳了。

    价值唉!发展唉!

    刘桐并不是很懂这些,但刘桐起码看过很多的报告,清楚的知道沿海那些郡守一个个发展的非常不错,而这并非是这些郡守的能力,更有时代的大背景,和江东的主推。

    毕竟江东那种八十个头的情况,孙策和周瑜开着舰队拿大头,给东莱送铁矿石,铜矿石,给扬州、交州送水果,蔡瑁这个小头自己整船队给辽东送饲料粮,那剩下七十八个头呢,当然是有点什么卖点什么,香料,果干这种东西能进百姓家,能进那些作坊,全靠这些江东多头怪了。

    几船水果对于交州、扬州不算什么,但对于沿海地区有小港口的郡县来说可不算少了,哪怕是断断续续的,搞个地摊批发市场,那也是能拿出手的,白捡的好处!

    同理,还有零散的矿石、香料什么的,这些对于那种对点性质的大型国企而言,属于鸡肋,但对于那种有点想法的郡县而言,这特么白捡的功勋为什么不要,合则两利的事情,对吧!

    所以也就能理解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xqq.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