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千七百九十八章 抉择
第(1/3)页
皇甫嵩顺着车驾下来,拾阶而上的时候,心中几乎被苦意填满,但纵然如此皇甫嵩依旧没有多言,沿着玉阶的右侧边缘一路向上。
这一刻,皇甫嵩不由自主的想起来了二十年前,当时自己的长史梁衍还活着,先帝已经驾崩,董卓已经废了汉少帝,立献帝为新天子,当时他的三万人就驻扎在右扶风。
【当时,梁衍怎么劝我来着。】皇甫嵩一边往上走,一边带着回忆,然后当年的情形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
当时董卓面对袁绍等人的主力,压力甚大,考虑到右扶风又有皇甫嵩这个当世纯bug的玩意儿,而且皇甫嵩当时还真有三万破黄巾、收拾凉州羌人的精锐在手,可以说那个时候皇甫嵩只要有心做权臣,董卓绝对不够皇甫嵩打的,然而皇甫嵩当时就静静的呆在原地,等待召唤。
从灵帝驾崩,等到了少帝登基,等到了献帝登基,最后等来的却是董卓那份加盖了印信的诏书。
皇甫嵩真的认不出来那是董卓写的诏书吗?
这个问题陈曦曾经问过,皇甫嵩没有直接回答,但皇甫嵩说了当时自己征辟的长史梁衍说的话:“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于国,遂复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
皇甫嵩难道真的不知道,只要自己想要,什么纵横天下的西凉铁骑,什么董卓、吕布、李儒、贾诩,在那个时代都是路边一条,他要踹死,真就一脚,甚至皇甫嵩自己都清楚,梁衍说的是正确的,诏书征召他去长安,去了之后,没有了手下精锐,他皇甫嵩就是任人鱼肉的对象。
当时梁衍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但皇甫嵩却很是平淡的拒绝了,然后就带着诏书去了洛阳,毕竟这是诏书,这是他皇甫嵩一辈子的人设,他可以骑墙,可以在其他上胡咧咧,但当诏书下达之后,那他就一定会接受。
哪怕这个诏书的内容是要他死,那作为大汉朝的臣子,他都会接受。
所以那一次,皇甫嵩接了诏书,从右扶风大营之中出来,让董卓接收了大汉朝最后一支精锐,进而具备了压制天下的力量,在将自己的性命送到董卓刀下的同时,也将汉帝国的性命从自己的手上放走了。
对于这件事,皇甫嵩这二十年想过了无数次,但最后他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既然忠于汉室,那么汉室的命令就得遵行,哪怕被人骂是愚忠,也得践行下去,他这个人在这一方面就是这样的刻板。
更何况,皇甫嵩偶尔也会自嘲,若非自己将那三万人给了董卓,让董卓拥有了对抗关东的能力,那些天下英杰又如何能出头。
关于这个想法,皇甫嵩在见到陈子川的时候,已经彻底确定了,如果他当年选择了叱责诏书,沿着自家长史梁衍计划的路线走去,那董卓被他宰了,大汉朝拨乱反正了,就以前那等积重难返的程度,陈子川就算是走正道,现在恐怕也到不了九卿。
当然,这不是陈子川不够强,而是这腐朽的体系会压制新人的晋升,不是你有能力,你就能坐到高位,能力在体系还没有垮塌的时候,只是某一方面罢了,这天下的位置,有很多都并非是用来安排有能力之人的!
说句过分的话,大汉朝如果不经历那一次崩塌,皇甫嵩觉得,如杨修那种庸人,现在搞不好已经坐在三公的位置之上。
这种情况,在以前的皇甫嵩看来,也不是不好,毕竟门生故旧遍天下的弘农杨氏,他家有能力的嫡子坐在三公之位上,也是稳定天下人心的一种方案,虽说这种规则非常的腐朽,但这种规则,起码够稳定。
可那是没有见过陈子川的时代,见过了陈子川,皇甫嵩只能说一句,不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弘农杨氏不好,而是陈子川成为丞相,更为合适。
所以这天下,确实是应当大破大立一次,只有如此才能让那英豪从窠臼之中,从火焰之中振翅高飞,让这汉帝国从原本的腐朽之中浴火重生!
沿着玉阶的边缘,走到了未央宫的门前,那灯火通明的宫殿,甚至让皇甫嵩那因为岁月而浑浊的双眼有些刺痛,这光辉,这暖意。
侧头看了一眼晦暗天穹之中飘洒下来的雪花,以及寂静寒冷的氛围,皇甫嵩轻笑了一下,下定了决心,骑墙也罢,忠诚于天子也罢,这个时代是需要陈子川的,我皇甫嵩见证了上个时代的崩塌,也用生命守护了这个王朝,现在,我应该也有那小小的资格,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正义!
没错,曾经的皇甫嵩是没有正义的,他的正义就是天子的命令,是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xxqq.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